近期不少花友都在问:红掌叶子发黄是什么原因(红掌叶子发黄是什么病害),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红掌是比较个性的,它每长一片叶子都会长出一朵花来,单花的花期也是比较长的,有好多花友在室内栽培红掌,经常会出现叶片发黄的情况,那么红掌叶片发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应该怎么才能养好它呢?
红掌黄叶子,第1个原因就是由于光照不合适所导致的,我们都知道红掌喜光怕暴晒,光照稍微强点,叶片边缘就会往里发黄,如果大部分叶片都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光照过强所导致的,我们养红掌的话一定要记住,不要见太强的光照,他喜欢散射的光照,半阴的环境是最适合他的,一天给他见1~2个小时的散射光照,这样就足够了,我们可以给他见早上9点之前或者是下午4点以后的,见上一两个小时,这样他就能够不缺光,正常的生长,如果中午暴晒或者是夏季光照非常强的话,您会发现红掌的叶片普遍都发黄了。
第2种情况的黄叶,是底下的叶片大面积的发黄,整个叶片黄,这是由于我们根系养的不好,比如缺少肥料了,比如烂根了,如果你长时间的不施肥料,他肯定是会出现黄叶的情况,养红掌一定要记住,定期的给他施肥,只要正常的生长,肥料是不能够停的,选择磷钾元素含量高,其他元素也不缺失的,比如花多多2号,这样保证它长叶的同时会直接长出一只花剑来。一个月给他2~3次,秉着薄肥勤施的原则就可以了,他养护一定要浇水得当,浇水不得当,出现烂根干根的情况,根系吸收不到水分,吸收不到养分,也会出现黄叶的情况,一般浇水的话,土表干了及时的给它浇透水,配土一定要透气透水,这样才能够养好它。
第3种情况的黄叶就是由于土壤碱性,它是喜酸性土壤的,我们在家庭中养,特别是在北方,北方的水质偏碱性,土质偏碱性,养上一段时间以后,叶片必然会出现发黄的情况,同时它的叶片会长得矮小,花杆会长得矮小,主要是土壤碱性所导致的,我们要定期的给他补充一下硫酸亚铁,调节土壤的酸性,同时让它多吸收一下铁元素,这样才能够正常的生长,硫酸亚铁兑水1:1000的浓度,直接浇灌上,一个月到两个月用一次,既能够调节土壤,又能够保证它不缺少铁元素,黄叶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
这三种情况就是红掌黄叶的主要原因,他在室内养也是比较好养的,我们养它一定要配置透气性好的土壤,小齐说过多少次了,一般的话选择软颗粒植料,或者是在土壤当中多加点珍珠岩,河沙之类的增加土壤的透气透水性,平常浇水的话,土表干了及时的给他浇透水,最好在室内保证一定的通风度,肥料定期的给他补充一下,合理的去给他见光照,我们养的红掌就能够不断生长不断开花,如果您是北方的,盆土容易出现碱性的话,最好是1~2年的时间给它换一次盆,前期用小一点的盆,后期逐渐的增大花盆的尺寸,这样就能够保证它正常的生长,不会出现花杆矮小,茎叶矮小的情况。
红掌叶子发黄怎么办(红掌叶子发黄怎么补救 全部枯萎还能活吗)
红掌叶子发黄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解决?(水培红掌叶子发黄是什么原因)
如何养殖红掌(红掌叶子发黄焦边干枯是怎么回事)
更多花卉知识
万寿菊种植是成县引进的东西协作扶贫订单项目,近年来成县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引进并发展万寿菊生产。通过政府部门的引导鼓励和农业农村部门的科技指导等多种形式,增加了万寿菊种植面积,提升了种植农户的经济收益,逐步形成了万寿菊产业的发展雏形。同时,万寿菊以独特的观赏价值等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2020 年成县推广种植万寿菊0.133 万 hm 2 ,收入达 2 933.52 万元。2021 年推广种植万寿菊达 0.213 万 hm 2 (绿化公共区域种植713.33 hm 2 ),全县 17 个乡(镇)均有种植,育苗、种植及鲜花收购期间解决劳动力 3 000 余人(次)。万寿菊被当地农民誉为“致富花”,但通过调查发现农户在万寿菊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万寿菊的品质和产量,切实提高农户收入,对万寿菊的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总结如下。
选择适应性广,植株高度适中,分枝多,开花早、花朵大、花期长,抗逆性强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
通常在移栽前 40~45 d 开始育苗,成县的育苗时间为 4 月 10—15 日,苗龄必须达到 40 d 才可移栽。
正常情况下,每移栽 1 hm 2 万寿菊所需苗床面积为 300~375 m 2 ,用种量约为 0.45 kg。
小拱棚是农业栽培中幼苗移栽最常用的农业设施之一,成县万寿菊育苗一般都采用小拱棚育苗。为了降低育苗成本,小拱棚的骨架用竹子等轻便材料搭建而成,然后在骨架上覆盖塑料薄膜即成小拱棚。小拱棚间距至少 40 cm,方便后期人工操作。苗床一般选择向阳避风地块,以东西走向为宜,选用提温、保温性能良好的无滴膜进行育苗。苗床要选择松紧适宜、质地良好、结构合理、保水性和透水性适宜、整体田面平整的土壤。苗床面积以便于育苗管理为宜,一般宽度以 1.25 m 为宜,棚骨之间的距离一般为 0.4 m 左右,拱棚高度以0.6~0.7 m 为宜。播种应在无风的晴朗天气进行,播种前须晒种和精选种子,仔细剔除杂质和秕籽,然后用多菌灵浸泡种子消毒,并在 20~25 ℃的温水中浸泡 7 h 左右,捞出控干水分后拌细沙播种。为了预防万寿菊苗期病害,可用广谱性内吸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或广谱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 1 200 倍液)进行药剂拌种。
为了促使种子发芽,棚内室温一般保持为 20~25 ℃。播种后约 7 d 便可出苗,幼苗长至 3 cm 左右,第一对真叶长出后要进行通风和清除杂草。幼苗长至 4~5 cm 时,喷施 1 次甲基托布精或白菌清预防病害。幼苗长至 5~7 cm 时移栽 1 次,长出 7~8片真叶时便可定植。
万寿菊种植应选择背风、朝阳、平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块,尽量避开地势低洼、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及连作和上茬喷施过除草剂的地块。冬至前深耕土壤,同时深施有机肥 30 000 kg/hm 2 、磷酸二铵 225~300 kg/hm 2 、钾肥150 kg/hm 2 、尿素60 kg/hm 2作基肥。为防止地老虎、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的危害,整地时可撒施辛硫磷颗粒剂 45 kg/hm 2 。边平整土地,边覆盖地膜。
一般采用大小垄地膜双行种植方式,地膜带幅间距 50 cm,膜面 60 cm,在同一地膜带上两边单株移栽两行,株距约 50 cm,行距约 40 cm,栽植密度36 000~42 000 株 /hm 2 。
移栽苗以叶片4~5对为佳,移栽深度为3~5 cm。一般在 5 月 15—20 日开始移栽,5 月 25 日前结束。移栽后即时覆土、及时浇水。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可在水中加 50%辛硫磷乳油 1 000 倍液灌根。水要浇透,土要盖严,栽直栽正 。
苗期经常观察幼苗生长情况,定期开展田间检查工作,发现有缺苗、死苗的田块要及时补苗。补苗前对死苗进行仔细检查,如是地下害虫导致,要及时对死株周围的地下害虫进行清理;如是病株,将病株妥善处理后对周边土壤进行杀菌处理,同时拔除杂异株和病劣株。
及时松土、锄草,提高地面温度,防止土壤板结,促苗早发及健壮生长。
移栽后如出现干旱情况,及时浇缓苗水 1~2 次。
一般培土分 2 次进行,第一次小培土,在第一对侧枝长到 10~15 cm 时进行,第二次在封垄前 8~12 d 进行,天气干旱时培土结合浇水进行。
孕蕾期至开花期等生长旺季,以延缓植株衰老为目的进行叶面喷施 0.3%尿素液 +0.5%磷酸二氢钾1~2 次。
株高 20 cm 左右时及时摘心平顶,以平衡苗情、促进植株分枝、促使开花整齐一致、降低植株倒伏风险。摘心原则:强旺苗重增摘,弱小苗轻增摘。
防治万寿菊病虫害除选用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外,还要将发病植株及时清除,并立即烧毁,减少田间菌源。此外,要针对万寿菊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和发生特点积极开展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原则:考虑防治效果;考虑防治药剂的价格,提高投入产出比 。
适时采摘是影响万寿菊品质和产量的关键因素,在叶黄素含量最高的时期适时采摘才能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的目标。正常情况下采收期为 7 月 1日—9 月 20 日,一般每隔 5~7 天采收 1 次。花朵形成球形,花蕊未全部开放,花瓣展开 80%左右时为采摘适宜期。每茬花的采收应在 1 d 内完成,采收时要确保花朵无水珠、无霉烂、无泥土、无其他杂质,且梗长度不超过 1 cm。采收后及时出售。若受天气和人工影响,不能及时出售时,为防止鲜花变质须晾在通风阴凉处,厚度不超过 10 cm 。
为了准确掌握农户种植万寿菊的规范性,先后对 8 个乡(镇)的 72 户种植户在栽植、管理、病虫害防治、采花等 4 个层面,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凡是摘花产量高、效益好的,多数是规范种植户,能按技术要求进行壅土、追肥、病虫害防治及采摘。部分种植户管理比较规范,能按技术要求追肥、防治病虫害,也能及时采摘,但收入不高,主要是地块选择不合理。如沙坝镇开元寺村地势低洼,雨季容易形成内涝,万寿菊植株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影响了植株的正常生长,导致产量低。部分农户因缺少劳力,只栽不管,疏于田间管理致使杂草丛生、植株生长不好,且没有及时采花,致使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农户不重视壅土、除草、追肥、病虫害防治,不及时进行叶面追肥,植株发病后才匆忙打药,导致植株大面积枯死。部分林下栽植光照差导致产量低,如鸡峰镇草滩村,栽植标准、管理到位,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万寿菊种植在核桃基地,核桃树冠大,光照严重不足,导致核桃树下的万寿菊生长瘦弱、不分枝、开花小、产量低、虫害严重。
成县万寿菊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发展前景良好。种植区域为海拔 1 200 m 以上的坡地、新开垦撂荒地,应实行轮作倒茬、覆膜种植,避免在重茬地、地势低洼地、通风不畅地及林下地块种植。与常规农作物相比万寿菊植株有异味,野猪等不为害,且万寿菊管理简单、适应性强、易成活。万寿菊种植具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美化乡村人居环境,有助于形成以产业促旅游、以旅游促产业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只有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应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和合理的田间管理方法,才能提高万寿菊产量、质量及种植户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