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花友都在问:瓢虫吃什么食物(四星瓢虫吃什么食物),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七星瓢虫是鞘翅目瓢虫科的捕食性昆虫,它的身体像半个圆球,头黑黑的翅膀是橘色的。触角很短,不太明显,它的脚在大大的翅膀底下,它的口器既有咀嚼食物的能力,因为它的翅膀有七个黑色的圆点点所以人们叫它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为益虫,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在华北南部,俗称“花大姐”。
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人工饲养七星瓢虫的成虫,室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在70%-80%,成虫产卵时要求温度较高,可在25℃饲养。但饲养幼虫以平均温度20℃左右为好。
瓢虫科之一种。 又名“七星瓢䖬”、“七星花鸡”。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概体圆卵形,背弓似半球。体长5—7毫米,宽4—5.6毫米。触角节状,短,褐色;头、口器、复眼、前胸、小盾片及腹面、六足皆为黑色。鞘翅红色或橙,具7个不规则黑色圆斑,其中一个黑斑由两鞘翅中间接拼而成。年生4—5代。多见于田野、树林、果园,嗜食小型昆虫。性颇机灵,常跌落匿踪或擦飞而去。体色美丽,玲珑娇小。饲用透明虫盒或生境箱,亦可作瓢虫牌点及标本赏玩。同科尚有二十八星瓢虫、龟纹瓢虫及瓜茄瓢虫等,皆可饲以玩赏。
除了冬季外,户外蚜虫堆间均有机会找到前来觅食的成虫。本种分布非常普遍,但是较少成群群聚。另外,人们还把它们称为花大姐。
年发生多代。以成虫过冬,次年4月出蛰。产卵于有蚜虫的植物寄主上。成虫和幼虫均以多种蚜虫、木虱等为食。系益虫,应予保护。
捕食昆虫:棉蚜、麦蚜、豆蚜、菜蚜、玉米蚜、高粱蚜
危害农作物: 棉花(棉蚜)、小麦(麦蚜)、豇豆(豆蚜)、白菜(菜蚜)、玉米(玉米蚜)、高粱(高粱蚜)
20世纪70年代在黄河下游已开始用助迁法防治棉花和小麦蚜虫,90年代开始人工繁殖,并用于生产。 七星瓢虫以鞘翅上有7个黑色斑点而得名。每年发生世代数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在河南安阳地区每年发生6-8代。北方寒冷地区,每年发生世代数则较少。七星瓢虫成虫寿命长,平均77天,以成虫和幼虫捕食蚜虫、叶螨、白粉虱、玉米螟、蚜虫、棉铃虫等幼虫和卵。七星瓢虫1只雌虫可产卵567-4475粒,平均每天产卵78.4粒,最多可达197粒。 七星瓢虫取食量大小与气温和猎物密度有关。以捕食蚜虫为例,在猎物密度较低时,捕食量随密度上升而呈指数增长;在密度较高时,捕食量则接近极限水平。气温高的条件下,影响七星瓢虫和猎物的活动能力,捕食率提高。据统计,七星瓢虫对烟蚜的平均日取食量为:1龄10.7头,2龄33.7头,3龄60.5头,4龄124.5头,成虫130.8头。七星瓢虫近80天的生命期可取食上万头蚜虫。 毒性 七星瓢虫对人、畜和天敌动物无毒无害,无残留,不污染环境。
七星瓢虫有较强的自卫能力,虽然身体只有黄豆那么大,但许多强敌都对它无可奈何。它3对细脚的关节上有一种“化学武器”,当遇到敌害侵袭时,它的脚关节能分泌出一种极难闻的液体,使敌人因受不了 而仓皇退却、逃走。它还有一套装死的本领,当遇到强敌和危险时,它就立即从树上落到地下,把3对细脚收缩在肚子底下,装死躺下,瞒过敌人而求生。
瓢虫之间还有一种奇妙的习性:益虫和害虫之间界限分明,互不干扰,互不通婚,各自保持着传统习惯,因而不论传下多少代,不会产生“混血儿”,也不会改变各自的传统习性。
七星瓢虫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场所不一样。冬天,七星瓢虫在小麦和油菜的根茎间越冬,也有的在向阳的土块、土缝中过冬。春天,一旦气温升到10℃以上,越冬的七星瓢虫就苏醒过来,开始活动,在麦类和油菜植物株上能找到它。夏天,随着气温升高和食物增多,七星瓢虫大量繁殖,凡是有蚜虫和蚧虫寄生的植物,如棉花、柳树、槐树、榆树、豆类等植株上,都能找到七星瓢虫,有时甚至出现大批七星瓢虫聚集的景象。秋天,田间七星瓢虫的数量减少,它常在玉米、萝卜和白菜等处产卵,这时候,早晚的气温较低,七星瓢虫往往隐蔽起来,不易发现,需在上午7点钟以后至太阳下山之前采集。
越冬的七星瓢虫不食不动,只要找到,捕捉很方便,用手就能捉住。其他季节的七星瓢虫善爬能飞,可以利用它假死习性,用塑料袋迅速套住栖息着七星瓢虫的枝条,抖动一下,七星瓢虫立即掉落在袋里,接着,把枝条抽出,扎紧口袋,就可以带回实验室。
苏丹草系高粱属本科牧草, 1935年以前华北农村就有栽培,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是主要的一年生禾本科牧草之一,80年代以来,对发展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淡水养鱼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也被称之为鱼草。
苏丹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入土深达2m以上,水平分布75cm。成熟后茎可高达2~3m,分蘖多达20~100个。叶呈条形,长45~60cm,宽4~4.5cm,每一茎上有叶7~8片,表面光滑,边缘稍粗糙,主脉较明显,上面白色,背面绿色。
苏丹草种子着生于颖内,为区别高粱的一般特征。黄褐色以至褐色,千粒重10~15g,每千克含种子12万余粒。
苏丹草株高茎细,柔软多汁,再生性强,产草量高。适于调制干草,亦可供夏季放牧,尤以雨水较少,气温较高地区为宜,适合喂鱼,牛、马、羊、猪皆食,还可调制成优良青贮料。
苏丹草是高产优质的牧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营养期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较高,抽穗期的粗蛋白质含量较高,粗蛋白质中各类氨基酸含量也很丰富。苏丹草饲喂肉牛的效果和紫苜蓿、高粱差别不大。也是池塘养鱼的优质青饲料之一,有“养鱼青饲料之王”的美称,还又被称之为是“鱼草”,苏丹草在华中地区每亩可产鲜草6-8吨,每亩苏丹草可生产鱼肉400kg以上,养鱼效益非常得高。
苏丹草再生性很强,在我国北方一年可刈割2~3次,温暖地区可刈割3~4次。在江苏常州4月初播种时,第1次收割约在6月下旬,第2次在8月初,第3次在9月份,至10月下旬还能再收一次。产草量以第1次最高,约占50%,第2次占27%,第3次占15%,第4次不到10%。
苏丹草性喜温暖,不耐寒,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8~10℃,最适温度为20~30℃。苏丹草为短日照作物,生育期要求积温2200~3000℃,在温度12~13℃时几乎停止生长。
在条件适宜下,播后4~5d即可萌发,7~8d全苗,苗期时低温很敏感,当气温下降至2-3℃时即遭受冻害。生育期100-120d,从播种至出苗11~12d,至抽穗70~91d,至成熟100~120d。
生长随气温的增高和日照时数的增多而加快。苗期生长缓慢,一昼夜不超过0.6~0.7cm,分蘖期稍快,拔节后开始变快,孕穗到抽穗期最快,一昼夜可生长5一10cm,开花后又变慢,主要在夜间和清晨生长。
苏丹草进分蘖期后,在整个生育期间能不断形成分糵,一般出苗后1个月可产生5个侧枝,抽穗初期为8个,开花期可达13~15个,当营养面积大、水肥充足时,其分能力显著增加,高时可达100个以上。
苏丹草生长初期根系生长迅速,当地上部分高20cm,根系入土深即达50cm,抽穗时根系入土深度可达2.5~3m,在0~53cm土层内,根系占1/3,其余的分布于50cm土层以下,不同深度土层内的养分和水分是它具有较高抗旱和高产性能的重要原因。
苏丹草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这是构成其多刈性和丰产性的重要原因。刈割后再生枝条可由分节、基部第一茎节以及生长点未被破坏的枝条等三个部位产生,但约占全部再生枝条的80%以上由分糵节形成,其余是由茎基部第一茎节处形成的。在温暖地区可获得2~3次再生草。苏丹草的刈割高度与再生能力有直接关系,一般留茬高度以7~8cm为宜,留茬过低影响再生。
苏丹草对土壤要求不严,只要排水畅通,在沙壤土、重黏土、弱酸性和轻度盐渍土上(可溶性氯化钠在0.2%~0.3%)均可种植,而以肥沃的黑钙土、暗栗钙土上生长最好。在过于湿润、排水不良或过酸、过碱的土壤上生长不良。
苏丹草多为条播,一般行距20~30cm,水肥条件好或灌溉地,可窄行条播,每亩播量约1.5-2.5KG,较干旱地区每亩播种1.5KG,灌溉地可加大播种量到2.5KG。播种深度为2-3厘米,播后要及时镇压,以确保种子萌发。
苏丹草的品质与刈割期关系很大,调制干草以抽穗期刈割为最佳,过迟会降低适口性。青饲苏丹草最好的利用期为孕穗初期。这时,其营养价值、利用率和适口性都高,青贮用可推迟到乳熟期。利用苏丹草地放牧家畜,以在草的高度达50cm以上较好,此时根已扎牢,家畜采食时不易将其拔起。在北方生长季较短的地区,首次刈割不宜过晚,否则第二茬草的产量低,末茬草用来放牧。
苏丹草北方每年收割2~3次,温暖地区3~4次,第一次刈割一般是在株高90-120厘米,第二次在抽穗期刈割,温暖地区30天进行一次刈割。收割高度以第2 节上部为宜,在高度50厘米前,不要放牧或青饲。
苏丹草可供牛、羊、猪、马等家畜放牧或者采食,无患膨胀病之虑。一般第一次放牧在拔节初期;第二次在孕穗期;第三次在抽穗期;第四次在霜前或霜后,至全部吃完。打浆或粉碎饲喂,羊、兔可以整喂或切短喂给;苏丹草适于青饲或青贮,还可以调制干草。刈割后的鲜草要晒1~2 天,待草中水分含量降到60%时再进行青贮。
关于苏丹草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可以在下方留言,我们会给您及时回复,也可以联系我们,种子帮,帮您选择更好的种子。